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|
||
2016-05-29 点击:8656 | 【返回】 | |
5月4日,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》正式发布,成都定位目标:国家中心城市。“一轴两带、双核三区”的 空间格局。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、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,促进川南、南遂广、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。提升成都核心功能,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,强化“四中心一枢纽”。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、科技中心、文创中心、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。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。
《规划》提出,成渝城市群要构建“一轴两带、双核三区”的空间格局,即:发挥成都、重庆双核带动功能,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、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,促进川南、南遂广、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,提高空间利用效率,构建“一轴两带、双核三区”空间。 具体到成都,《规划》明确提出,为提升核心功能,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,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、科技中心、文创中心、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,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,完善对外开放平台,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。同时,要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,发挥自然因素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础作用,提升城市形象。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,加快与德阳、资阳、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,共同打造带动四川、辐射西南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。 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成都“国家中心城市”的定位。
今年全国“两会”上,四川省委常委、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,就建议把“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”作为培育壮大城市群的战略举措来着重部署。如今可谓水到渠成。 要知道,国家中心城市是位于中国城镇体系中最高位置的城市,是在全国具备引领、辐射、集散功能的城市。 毫无疑问,这样一个城市定位,是成都发展所需、所求。 在某种程度上,城市定位决定了城市前途。一个城市的前途,与她在国家战略棋盘中的地位相辅相成。地位越重要,责任也就越大,潜力也就越大。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,要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,要在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,无疑都需要“国家中心城市”的城市定位支撑。 同时,这样一个城市定位,也是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需要。 城市群的出现,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。自“十一五”以来,城市群就被作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。在很大程度上,城市群的发展,取决于有没有极核城市,有什么样的极核城市。极核城市对资金、资源和人口的吸引功能越强,它对整个城市群的引领、辐射、集散功能就越强。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与杭州乃至苏州,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与深圳,形成了“双核”或“多核”的城市群发展模式,基础设施连接顺畅,产业布局各有优势,城市经济发达,公共服务差距不大,区域间的融合与互补发展相对协调。 早在2011年,“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”就获批,成渝城市群雏形呈现。如果仅仅是重庆或成都某个“单核”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,显然势单力薄,也难以引领城市群快速崛起。 在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》中,对重庆的定位是“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”、“提升重庆核心功能”,这就意味着在成渝城市群拥有两个“国家中心城市”定位的极核城市。 按照规划,成渝城市群要发挥成都和重庆双核带动功能,构建“一轴两带、双核三区”空间发展格局。两个“国家中心城市”引领的两大城市带,就好比两个翅膀带动城市群比翼齐飞,从而产生1+1>2的效应。 而这样一个比翼齐飞的城市群,归根结底是中国战略的需要。 为什么要发展城市群?因为城市群已经是经济活动、社会活动的中心,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,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。 在美国,2.43亿人口集中在占全国总面积3%的土地上;在日本,3500万人口集中在东京这块不足日本总面积4%的土地上。这些区域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。 而中国,十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支柱,10%的面积承载超过2/3的经济总量,但只承载了全国1/3的人口。这就是差距。 为什么要发展成渝城市群?因为这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,强化对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。 事实上,成渝城市群早就进入了国家的“十三五规划”。在今年“两会”期间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还特别指出要“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,发展壮大东北地区、中原地区、长江中游、成渝地区、关中平原城市群”。 如果说城市群发展,将会主宰中国未来,那么成渝城市群发展,无疑决定着中国西部的未来。目前,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、密度、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,正在成为“中国经济第四极”。 中国崛起,需要西部崛起;西部崛起,需要成渝城市群崛起;成渝城市群崛起,离不开两个“国家中心城市”的比翼齐飞。 |